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女院要闻

【巡礼·教学成就】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作者:    来源:   部门: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2-09-16


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妇女和妇女工作、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适应妇女、儿童、家庭发展需要和妇联工作需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学科专业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举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 重要讲话精神 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研讨会”

我校举办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专题培训会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专业和专业特色

学校依据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突出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需要,努力建设一批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支持各专业凝练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强化专业特色与优势。结合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需要,整合资源,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法学、学前教育、女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学校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召开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研讨会,从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平台等方面进行新文科建设探索,通过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改革创新等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举办了五届中国家庭学科研讨会,召开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并向2021年两会提交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二级学科”的议题。

我校召开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题汇报会

我校召开党委全委(扩大)会,专题研究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硕士学位点实现突破,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

学校按照“准确定位、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申硕工作思路,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教育学等3个专业硕士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验收评估,研究生年招生人数2022年增至100人,招生范围包括了国内硕士研究生和国际硕士研究生。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工作机制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把研究生教育质量关。召开首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中华女子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意见》,全面推进硕士授权单位和硕士点建设。学校将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把研究生教育打造成为妇女家庭方向人才成长的重镇。

学校成功举办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培训

学校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教授 做教学方法改革讲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学校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将“五育”并举要求纳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71条教育评价改革任务举措,批准24项教改项目,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方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生效。学校坚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尝试新方法、实践新内容,以改革创新谋发展;学校坚持对标高水准师资、教学、课程、教材、科研成果要求,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一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优质教材和教学科研成果,以优质卓越求发展。学校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坚持“三全育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性别平等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育慧书院第三届新生开班暨导师聘任仪式隆重举行

中华女子学院育慧书院“卓越女性人才培养计划”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成功举办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卓越女性人才

学校将卓越女性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女子大学的路径,制定《中华女子学院“育慧书院”卓越女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案》《卓越女性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学校成立育慧书院,旨在培养具有领导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卓越女性人才。育慧书院以现代大学书院制为平台,采用“专业+卓越”的培养模式,实施书院、学院(系)、导师三位一体的协同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基地和卓越女大学生培养的特区。育慧书院积极探索发展之路,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打造优秀导师团队,倾力助力学生发展,2022年23名育惠书院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中华女子学院卓越毕业生”称号。学校将总结“育慧书院”卓越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探索推广“三制三化”(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女性领导力、信息素养等人才特质培养,打造中华女子学院特色卓越女性人才培养品牌。

线下教学首日王练副校长带队巡视教学情况

我校课程标准建设教研小组教师参加成果导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课程和教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全覆盖,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高质量课程。加强教材规划及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妇女、儿童、家庭、养老等领域建设特色和优质教材,编写《女性学导论》等教材。“社区工作”和“妇女发展政策”两门课程获得了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称号,“刑事诉讼法”等五门课程获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实践

微信图片_20220914224035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打造校外实践育人大课堂

优化全过程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过程质量监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着力推进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产业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持续探索跨界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完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和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紧扣大思政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建构“理论导入+实践协同”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重大公共活动和各类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活动,持续对学生进行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融合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前往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基层岗位建功立业,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2年初,组织师生参与了冬奥会志愿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女院志愿者形象,展示青春正能量;暑期,女院师生响应“青年服务国家,青春共赢未来”号召,奔赴凉山州参与关爱妇女儿童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内妇女儿童家庭等工作突出的省地市县和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实践教育场所。2020年,学校与浙江建德市合作建立中华女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围绕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阐发千鹤妇女精神的时代引领作用;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举办了多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中华女子学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开幕

我校邀请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举办教学方法改革专题讲座2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2年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持续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标准,构建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强化质量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以及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本科课件、本科教材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等。学生在国家及北京市“挑战杯”、英语、计算机、体育、艺术等各类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千余人次。普通本科和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师生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总人次超过万余人次,服务事迹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百余人入选建国70周年庆典的阅兵女民兵方队和广场合唱团。累计选送104名优秀学生入伍。艺术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全国性或行业艺术类竞赛,获得线上国际时装周 “人才培养成果奖” “25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优秀奖。学校学生参加首都高校第八届体质健康测试赛,获得“大学一年级组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2

对标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学校召开“十四五”分规划专题研讨会

未来5年,学校将重点建设服务妇联工作、服务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服务儿童和家庭的特色本科专业,办好特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体现中国女性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特色型女子大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家庭建设和妇联组织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服务社会、服务妇女事业、服务家庭工作和妇联工作的人才摇篮。